原标题:文化星火点亮三晋乡村
——我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
山西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,后稷稼穑、嫘祖养蚕、神农尝百草等农耕文明故事都发生在这里。近年来,我省坚持把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结合起来,探索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,创新发展农耕体验、节庆民俗、特色工艺等多元业态,把优秀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,让农业文化遗产“兴”起来,让传统村落旅游热起来,让文明乡风树起来,让人情负担降下来,让文体活动火起来,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、传播者、受益者,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。
千年遗产生新枝
文化资源变资本
6月28日,晨曦初露,稷山县国家板枣公园的千年枣林间已人影绰绰。稷峰镇陶梁村“80后”村民李锦燕正为入住星空民宿的游客准备早餐。她身后,一列观光小火车载着欢声笑语穿行于挂满青枣的枝丫间。“过去卖鲜枣年入不到两万,现在当民宿店长月薪3000元,自家蒸的花馍还成了热销品!”李锦燕笑意盈盈。这片拥有1.75万株千年古枣树的土地,如今因农文旅融合焕发新生——开发“唐宋元明清、同是一颗枣”年份枣,打造“守望千年·只为枣你”国家板枣公园,产值超10亿元,品牌估值达101亿元。
这是我省以文化之火点燃乡村振兴引擎的缩影。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,我省深挖后稷教民稼穑、嫘祖养蚕等文化基因,将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资本,走出了一条“文化赋能、全域振兴”的特色之路。
2012年,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评选工作,我省稷山板枣生产系统、阳城蚕桑文化系统、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和长治党参栽培系统(平顺县、壶关县)入选。
对入选的4项农业文化遗产,我省予以资金扶持,每项安排100万元,支持深挖遗产价值,拓展遗产功能,培育农遗良品,做好农遗开发利用的“后半篇”文章,让农耕遗产“活态再生”。
如今,阳城县积极开展蚕桑文化传承人授牌、老桑树挂牌登记、蚕姑庙修复和保护、蚕桑研学等一系列传承、保护和活化利用等措施,让传统蚕桑业大放异彩;浑源县遗产地范围内黄芪面积约28万亩,全县仿野生黄芪六年生及以上种植面积达11万亩,年产能达到2.5万吨,产值达到7.5亿元;平顺、壶关潞党参产业持续提档升级,初步形成了“中药材+农业”“中药材+康养”“中药材+文旅”等业态融合全链发展局面,实现了潞党参从卖切片到卖口服液的转变。
目前,我省有18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名录,居全国第三。我省成立省级非遗研究院,发布“非遗蓝皮书”,培育乡村工匠(坊),举办“潮生活·晋是宝”非遗购物节,打造“跟着非遗去旅行”品牌,探索“非遗+文旅”“非遗+乡村振兴”等方式,推动保护与开发双轨并行,让珐华器、推光漆器、澄泥砚等更多的非遗瑰宝“走出去”“走得远”。晋城市司徒村汲取千年煤铁文化灵感,复活老手艺人“打铁花”绝技,打造“千年铁魂”文化品牌,已经输出到湖南、江苏等地。
传统村落焕新颜
文旅融合引客来
当传统村落遇见现代审美,三晋乡村迸发出惊人活力。
多年来,我省坚持保护第一、合理利用,因地制宜发展古堡康养、乡村体验等产业,将传统村落优先纳入精品示范村建设,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借助“黑神话:悟空”出圈,我省启动“跟着悟空游山西古建巡礼活动”,推出主题路线、特优农产品及古建系列文创产品等,实现历史古迹与农文旅的深度融合。良户村玉虚观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推出文创产品等举措,使古建客流环比激增45%。
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,虽然不大,但村里的古建筑面积就有20951平方米,仅清中前期的院落就有近百处,保存相对完整的有一百多座,列入文保单位的有24座。据当地县志记载,北魏皇帝拓跋焘,曾来苏庄赏过连理枝。该村将传统的“八礼四节”等民俗植入旅游业态,开发“喜文化”,实现了古村院落的活化升级和创新融合。喜镇苏庄婚俗博物馆陈列有各式各样的婚礼吉服、传统婚庆用品、婚俗花馍等。特色地域文化和丰富的旅游业态,让这里的古建筑活了起来、让“喜”文化兴了起来。好多年轻人选择在这里举办婚礼,还有婚庆旅拍、沉浸式戏剧《小二黑结婚》等带动古院落客流增长300%,原本沉寂的古村焕发新的生机。
高平市寺庄镇釜山村以“古村旧时光”休闲旅游环线为中心,重新修缮了棋盘六院、宣圣庙等文物古建,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泥塑、剪纸工坊,让游客体验“指尖上的农耕”;运用5G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,对原有的蔬菜大棚进行改造升级,打造了集休闲观光、无人采摘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科技园;建起钱币博物馆,改造供销社,推出独具地方韵味的演出,营造了“釜山1978”大时代风格商业步行古街……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。
左权县作为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,将太行山居转化为艺术资源,吸引中央美院等百余院校入驻,其实践更具先锋性。“学生在古村写生,农户变身模特与房东。”左权县《村中画 山间歌艺术写生赋能乡村振兴》入选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“十佳”案例,成为我省唯一入选案例。
目前,我省有111个村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,居全国第一;61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,居全国第五。这些村庄都是绝佳的资源。
文明乡风拂面来
乡村振兴添动能
稷山县东渠社区一场“无彩礼、无婚车、无婚庆”的婚礼,简约而温馨,在当地传为佳话;长治屯留区小南村一场3000余名跑者参加的全国“和美乡村健康跑”,沿着漳泽湖畔一路进入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……
以家风引领村风,以村风促进振兴,以活动激发动能。我省深入挖掘尧舜德孝文化、关公忠义文化、能吏廉政文化、红色革命文化,开展“文明村镇”“出彩人家”等评比活动,发挥典型引领作用,推动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运城市雷家坡村弘扬德孝文化,不陪嫁妆陪家训,德孝立村做法入选全国“乡风文明建设”典型案例。闻喜县寺底村以楹联文化改陋俗、促村风,让原来的上访村变成先进村。《太行奶娘》《太行山上》等舞台实景剧,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,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。
破陋习树新风,我省持续开展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整治,修订红白理事会制度,指导市县出台约束性标准和倡导性规范,深化12个试点县婚俗改革,树立婚丧嫁娶新风,引导群众崇德向善。长治潞安大鼓《喜事管家》入选全国移风易俗文艺展演优秀作品。吕梁市出台婚庆事宜倡导性标准,提倡零彩礼和低彩礼(比如10001元,寓意“万里挑一”)。临汾市侯马市农村彩礼较整治前平均下降了5万元。万荣县贾村乡五福村惜福苑康养中心内,“夕阳红调解队”用人生智慧化解邻里纠纷;党群服务中心“阳光课堂”上,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……
乡风之变激发内生动力——我省每年万场“村晚”、千场“村跤”赛事,让农民从观众变为主角。“大地流彩·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”中,临汾市尧都区泊庄村村民自编自演“村晚”,节目《簸箕节奏》中,村民们端着放着黄豆的簸箕,跟着鼓点声,做出“摇”“簸”“筛”等农事动作,节奏、音调自然流畅,那声音是农民生活的美妙律动。
实践表明,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交融,当农民真正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,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。我省这片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基因的土地,正以文化星火点燃产业振兴、生态宜居的燎原之势。
本报记者王秀娟